迟力峰院士/陆广JACS:配体氧化的阳极策略合成厚度可控的导电MOFs定向膜
研究内容
有效控制金属有机骨架(MOF)膜的结晶不仅对相关应用中的性能研究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,而且对从根本上理解所涉及的网状化学也具有重要意义。电化学合成具有许多技术优势,已被广泛报道用于许多MOF材料,但仍受到生产具有大范围厚度调节的致密取向膜的挑战。
Cu 3 (HHTP) 2 由π-共轭的HHTP配体构建的2D层组成,该配体由方形配体Cu 2+ 离子连接,并以滑动平行AB模式堆叠(a=b=21.75 Å,c=6.66 Å)。Cu 3 (HHTP) 2 具有高电导率以及丰富的氧化还原和催化活性位点,被探索用于广泛的应用,包括光电子、传感、电催化和能量转换/存储。基于浇铸、剪切、水热合成、气相辅助合成、逐层生长、界面反应、面对面限制生长和化学气相沉积(VCD)的各种方法已被报道用于制备间儿茶酚酸酯-MOF膜。它们中的一些能够产生具有致密形态和均匀厚度的取向膜,厚度范围从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。 苏州大学迟力峰院士和陆广 之前已经证明了具有可调厚度(70-1700 nm)的Cu 3 (HHTP) 2 薄膜的阴极合成。然而,所得薄膜由随机取向的微小晶体(<20 nm)组成。此外,基于预涂覆在电极上的金属Cu层的氧化,还通过阳极策略生产了由聚结成球形颗粒的纳米棒(直径~85 nm)组成的Cu 3 (HHTP) 2 膜。有趣的是,单晶Cu(111)箔在HHTP溶液中的阳极氧化产生了厚度高达~60 nm的Cu 3 (HHTP) 2 薄膜;然而,没有任何取向的报告。
最近, 苏州大学迟力峰院士和陆广 报道了一种基于配体氧化的阳极策略,能够在常用电极上合成具有高达数十微米的可调厚度的二维(2D)和三维(3D)导电邻苯二酚酸M-MOFs(2D Cu 3 (HHTP) 2 、2D Zn 3 (HHTP 2 ) 2 、二维Co 3 (HHTP) 2 、3D YbHHTP和2D Cu 2 TBA)的定向膜。得益于导电性,Cu 3 (HHTP) 2 薄膜可以以稳定的速率(17.4 nm·min -1 )从~90 nm增厚到10.7 μm,其生长机制不同于先前电化学合成厚度有限的致密MOF薄膜时采用的生长机制,因为自抑制效应。相关工作以“ Ligand-Oxidation-Based Anodic Synthesis of Oriented Films of Conductive M-Catecholate Metal-Organic Frameworks with Controllable Thickness ”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。
研究要点
要点1. 作者报道了一种基于配体氧化的阳极策略,依赖于氧化还原性邻苯二酚配体,在各种材料的电极(如Au、氧化铟锡(ITO)、掺氟氧化锡(FTO)、硅和高取向热解石墨(HOPG))上合成了厚度可调至10微米的定向导电M-MOF膜(2D Cu 3 (HHTP) 2 、2D Zn 3 (HHTP 2 ) 2 、二维Co 3 (HHTP) 2 、3D YbHHTP和2D Cu 2 TBA)。其中,作者选择Cu 3 (HHTP) 2 (HHTP=2,3,6,7,10,11-六羟基三苯基)作为研究的导电MOFs之一,对该策略进行系统论证。
要点2. 对阳极合成机理的系统研究表明,Cu 3 (HHTP) 2 的形成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电化学反应方案,该反应方案包括配体的氧化和去质子化及其与金属离子的配位。这种逐步反应机制提供了对将Cu 3 (HHTP) 2 结晶成[001]取向膜的有效控制。动力学研究表明,膜的增稠得益于Cu 3 (HHTP) 2 的导电性质,并发生在最初形成的致密层作为新的电极表面时,而不是之前报道的致密MOF膜的反应物扩散屏障。
要点3. 得益于导电性,Cu 3 (HHTP) 2 薄膜可以以稳定的速率(17.4 nm·min -1 ) 有效地将厚度从~90 nm调节到10.7 μm,其生长机制不同于先前电化学合成厚度有限的致密MOF薄膜时采用的生长机制,因为自抑制效应。这种阳极合成可以进一步与模板策略相结合,不仅可以制备尺寸从微米到毫米的具有明确2D特征的膜,还可以制备Cu 3 (HHTP) 2 的高纵横比介观结构,如纳米棒。
研究图文
图1. 基于配体氧化的阳极合成Cu 3 (HHTP) 2 膜的示意图。
图2. Au电极上支撑的Cu 3 (HHTP) 2 膜在0.25 V下45分钟时间下合成的(a)照片和(b)顶视(左)和横截面(右)SEM。(c)与模拟图案相比,Au电极上的相应Cu 3 (HHTP) 2 膜的平面内和平面外XRD。从Au电极小心地取下Cu 3 (HHTP) 2 膜(d)TEM和(e)对应ED图案 。
图3.(a)玻碳电极在氮饱和背景溶液(黑)、Cu(NO 3 ) 2 溶液(2.25 mM,绿)、HHTP溶液(1.125 mM,蓝)和Cu 3 (HHTP) 2 前驱体溶液(红)中,以100 mV·s -1 的扫描速率测量的CV。用硝酸将所有溶液酸化至pH3.3,并含有NaCl(100 mM)作为支持电解质。CV扫描在0.2 V的正方向上开始,如箭头所示。(b)Cu 3 (HHTP) 2 阳极形成的机制,涉及逐步电化学化学反应方案。
图4. 通过在(a)0.25 V、(b)0.30 V和(c)0.35 V下恒电位沉积15分钟产生的Cu 3 (HHTP) 2 膜的俯视SEM。通过在0.25 V下恒电压沉积(d)1分钟、(e)2小时和(f)10小时产生的Cu 3 (HHTP) 2 膜的横截面SEM。
图5.(a)Cu 3 (HHTP) 2 膜在Au电极上在77K至1 bar下的氮吸附等温线。插图:相应的孔径分布。(b)在由Cu 3 (HHTP) 2 膜(厚度~100 nm)和四个Au电极(厚度40 nm,长度9000μm,宽度100μm,间距100μm)组成的器件上,通过四探针技术在300 K下测量的I-V曲线。插图:MOF器件配置。(c)Cu 3 (HHTP) 2 薄膜的平面内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。
图6.(a)以PCTE膜为模板电化学合成Cu 3 (HHTP) 2 纳米棒的示意图。Cu 3 (HHTP) 2 纳米棒的SEM(b)嵌入多孔PCTE膜模板中和(c)通过溶解去除PCTE膜后释放。(c)中的插图显示了Cu 3 (HHTP) 2 纳米棒的高倍率SEM。
文献详情
Ligand-Oxidation-Based Anodic Synthesis of Oriented Films of Conductive M - Catecholate Metal - Organic Frameworks with Controllable Thickness
Min Song, Jingjing Jia, Pingping Li, Jiahao Peng, Xinghan Pang, Meiling Qi, Yulong Xu, Long Chen, Lifeng Chi,* Guang Lu*
J. Am. Chem. Soc.
DOI: https://doi.org/10.1021/jacs.3c05606